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梁雷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1-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重大发展和突破,更标志着以这一思想为代表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建立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从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上遇到的政治经济建设难题,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历史发展进步达到新的理论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诞生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当时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阵营间的斗争,还处于萌芽期或叫初发期,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剥夺政权性的斗争刚刚开始(1871年的巴黎公社),对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去建立、建设和发展,还处于革命的探索之中,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的不断实践、思考、探索和发展,才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成为科学的思想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内容组成,其基本原理是指导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本质,为人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找到了出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发展找到了共产主义的方向。但是,世界各国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在认识、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需要因时、因地、因不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和应用引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前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全党正确应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困扰和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光芒,把党的建设引向了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主航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刻板的教条主义、照搬照抄都不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发展。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不运用实事求是的理论作为指导,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形成不了,产生不了。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某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观点上,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条条不相符合,但思想体系是一致的,理论精髓是一致的,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完全符合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政治经济建设难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遭遇解体或者剧变,就是由于没有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指导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发展的科学理论,使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及时地有效地解决,最终使本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入暂时性的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敏锐目光,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识,站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高度,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进了新时代,给中国社会主义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打牢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根基,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解决了执政党自身严重腐败已危及这个政党的政治安全的严峻问题,解决了执政党怎么加强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了“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关注贫困、共同享有改革开放成果的问题,解决了推进人类社会共谋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问题。马克思主义需要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去解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新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航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强大武器

从思想认识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强大武器,使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各项建设进入新阶段。

习近平不愧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愧是马克思主义的卓越继承者发展者,不愧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航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国内人民所赞颂,为国际社会所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习近平同志作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杰出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开辟出具有马克思主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让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广大群众集体生动的实践,广大人民群众以从未有过的负责精神、担当精神和革命热忱,改革创新。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那样,“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同时又号召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轰轰烈烈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来。广大人民群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变为各行各业、各工作岗位的生动实践。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和群众,掌握和应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刻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无穷力量,绘就了人类历史上从未绘就的壮丽画卷。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执政70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深刻的理论思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我们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指导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发展,可以使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入新阶段。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理论既受到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的反映,更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国内外形势发展和实践要求,突出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把握治国理政、治党治军这条主线,举旗定向、运筹帷幄,大手笔谋划国内国际大局,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力度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系统完整的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和治党治军的重大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锐利目光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胸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国际社会的负责精神,明确提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不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社会谋进步的博大胸怀和使命担当,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出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和基本判断。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的欣欣向荣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的勃勃生机,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时期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的成功让世界上的很多国家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键,在于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由于中国的成功,越南、古巴、老挝等国家也已鲜明地提出,要走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功,还向世人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国际影响上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走出一国,进入他国;从全球作用上看,对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许多政治经济问题,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精彩推荐

探究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路径

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9)》:农村水平继续稳步提高

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演变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